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兩年來,丹江口水庫累計北送清水約61億立方米,水質穩定達到或優于地表水Ⅱ類指標。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和渠首所在地,淅川縣正在用行動踐行著“一渠清水永續北送”的莊嚴承諾。 南水北調成敗在水質,持續靠生態。淅川為此確立了“生態立縣”戰略,堅持以水質保護、綠色發展為主線,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為載體,全面實施綜合治理,強力推進生態建設。 11月9日,全省首個縣級污泥處理中心在淅川縣投入運營。該中心占地30畝,日處理能力50噸,它大口“吞下”縣城及各鄉鎮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脫水后與粉碎的秸稈、花生殼、鋸末等輔料混合,在65攝氏度的恒溫下進行24天持續好氧發酵,“吐出”的發酵物作為有機肥料、栽培基質和土壤改良劑,直接用于園林綠化、花卉栽培、荒山治理等。 為了保護庫區水質,淅川縣相繼組建2000人的專業護水隊、取締庫區水上餐飲船及4萬余個養魚網箱后,又全面取締禁養區內425家養殖場、115個養殖戶;投資5億多元在庫區15個鄉鎮建立了完善的污水及垃圾處理設施,在農村建成人工濕地12處;推進戶用沼氣“一池三改”,有效控制了人畜糞便污染。 淅川縣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招商引進多家龍頭企業,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在全縣發展高效生態產業,一大批渠首名優農產品暢銷全國,越來越多的淅川農民吃上“生態飯”、走上致富路。與此同時,該縣創新實施多元融資、市場化造林等機制,加快生態建設步伐。兩年來,淅川建成環庫生態隔離帶5萬余畝,建成主干渠生態保護林帶3萬畝,完成荒山造林19萬畝,累計營造林143.9萬畝,原來的石漠荒山如今已綠樹成蔭,森林覆蓋率達45.3%。 生態建設的快速推進,引發了生態旅游的“同頻共振”。倉房鎮劉裴村是個后靠移民村,隨著丹江旅游的升溫,20多戶村民辦起了“農家樂”。每逢周末,小村莊里游客如潮,生意火爆。“咱這兒山青、水甜,生態環境好,游客自然多!”劉裴村村民燕占泉笑著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