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動能轉換催生國家戰略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線是工業化,也帶來了地區、城鄉二元結構等一系列社會問題。與會專家認為,全域旅游是新舊動能轉化催生的國家戰略,將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領。
“后工業社會應堅持旅游化和工業化并重,全域旅游將成引領未來的社會發展方式。”北京交通大學旅游系主任張輝認為,全域旅游的要義是以人為本、以生態為核心,一方面可以發揮中西部及偏遠地區得天獨厚的生態和文化優勢,另一方面可以帶動廣大農村地區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實現脫貧致富。
在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副院長張凌云看來,“全域旅游堪稱消費革命、供給革命和公共管理革命。”全域旅游成為一種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發展模式和增長方式,是社會需求變化引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結果。從中國現代化進程看,以工業化拉動的傳統經濟已經不可持續,我國經濟新常態下不少行業出現增長拐點,亟須尋找新的增長方式和發展模式。全域旅游是對現有經濟結構進行的一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實現公共服務和社會資源的均勢化發展,催生逆城市化的內生動力,縮小城鄉差別,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水平。
北京市旅游發展委員會主任宋宇說,當前,擴內需、促消費是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重要任務。旅游是五大幸福產業之首,是消費升級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域旅游強調全民共建共享,注重發揮旅游業扶貧富民功能,有利于實現經濟社會均衡發展,既是理念上的重要創新,也是推動旅游工作的指導方略。
“21世紀上半葉,中國社會經濟將發生急劇轉型,必然將旅游推到國家發展戰略的第一線、最前沿。”北京大學城環學院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吳必虎分析,這一段時間內,我國工業化、城市化將基本完成,信息技術、在線支付、人工智能支持下的大量就業人口失業壓力倍增,個性化、情感性消費需求大大超過物質性消費需求。對政府來講,抓旅游就是抓經濟、抓穩定;對國民來講,參與旅游就是提高生活質量;對企業來講,投資經營旅游就是接入經濟發展主流。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寧志中說,全域旅游將引領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生態環境能保護規劃等三大規劃,從而實現“多規合一”,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全域旅游可以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
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宋瑞分析,從全球視角看,全域旅游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在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上對世界的重要貢獻;從國家視角看,全域旅游戰略是對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積極響應;從行業視角看,全域旅游是中國經濟尤其是旅游本身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需求。
“全域旅游以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綜合價值呈現,凝聚了旅游人的共同夢想,匯聚成為旅游人的中國夢。”中國旅行社協會會長、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張立軍說,全域旅游覆蓋了政策、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經濟發展核心要素,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新興支柱和人民群眾滿意的現代服務業,是經濟轉型的助推器、百姓生活的潤滑劑和偉大中國夢的重要載體。
全民共建共享成效令人矚目
全域旅游戰略實施以來,示范區創建工作穩步推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為持續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全域旅游已經具備了全國意義的空間思想,可從經濟社會綜合發展的高度納入‘多規合一’體系。”寧志中介紹,截至目前,全國共批準500個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總人口達2.56億人,占全國人口的20%;總面積達180萬平方公里,占全國陸地國土總面積的19%;更多地方也在進行全域旅游創新。
北京有5個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宋宇介紹,目前,北京正在積極制定相關方案,把全域旅游納入全市重點工作。去年,已投資8500萬元開展全域旅游試點探索,建立了京郊旅游融資擔保體系。當前,北京市正在形成各具特色的全域旅游發展格局,如昌平立足旅游與特色農業融合發展,平谷著重發展休閑旅游,延慶則積極探索“區景合一”的發展模式等。
張立軍介紹,中青旅正以“4+3”的發展戰略,以“旅游+”營造企業發展的“生態圈”,以“控股型、多平臺”搭建運營研發管理系統,以“旅游+教育”“旅游+體育”“旅游+康養”三大戰略,在市場細分基礎上實現客群細分,通過創新產品、優化服務,真正實現旅游發展成果全民共建共享。
攜程旅行網高級副總裁李小平介紹,攜程著重全域旅游目的地營銷,協助地方政府進行信息、數據、交通等資源整合,組建旅游大數據聯合實驗室,聯合相關景區推出特色化、差異化、個性化的旅游產品和項目,協助解決旅游交通“最后一公里”,積極推進全域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設。
上海春秋國際旅行社(集團)CEO張秀智介紹,春秋集團深入貫徹全域旅游發展戰略,積極推動航旅融合發展,積極布局航空基地,增設加密航線;突出全域旅游扶貧和富民功能,在中西部地區設立84條旅游航線;增設旅游分支機構,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網絡媒體人孫小榮評價,作為一次理念革新和戰略重塑,全域旅游理念極大地改變了社會對旅游業價值的重新認識和定位,顛覆性地改變了新時期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資源觀、發展觀、服務觀和大眾旅游的消費觀;徹底打破了過去以旅游景區景點開發為重心的空間格局,逐步形成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面到全、由單一部門到多部門統抓共建共享的新氣象。
落實全面深改實現科學發展
不少專家認為,全域旅游發展是一項長期性、戰略性任務,需要積極落實全面深化改革,助力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旅游與休閑研究室主任戴學鋒認為,應加強全域旅游頂層設計,實現自上而下的改革,激發基層改革創新活力,對各個產業、職能部門進行重新整合,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抓手。
山東大學旅游系教授王德剛建議,應改變思路,實現由“旅游+”向“+旅游”轉變,實現其他部門和資源由“被旅游業融合”向“主動融合旅游業”轉變。既要創新旅游部門工作體制機制,使“+旅游”成為其他部門、社會領域主動作為的分內工作,也要積極引導市場主體與旅游業跨界融合,走多業態發展之路。
“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寧志中建議,以全域旅游規劃為突破口,創新解決旅游規劃的地位問題,與有關方面做好銜接,推動旅游規劃成為相對獨立性、研究型、專題性規劃。
張輝說,全域旅游的關鍵點,是提升與旅游相關的文化、社會、環境和產業附加值。應以旅游消費為平臺,整合相關資源和產業,突出空間域、管理域、要素域、產業域,使全域旅游成為推進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式。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夏杰長認為,伴隨全面小康社會建成,應有新理念、新任務、新思路,延伸全產業鏈,實現空間優化,挖掘價值鏈,提升附加值,將全域旅游推向新境界。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管理學院院長厲新建認為,推進全域旅游發展戰略,應對現實場景進行優化,提升目的地整體的自然社會環境,打造多樣化的旅游吸引物,引導游客形成良好的旅游素養。